富營養化和金屬污染是的環境問題。由于沉積物中金屬的高流動性,富營養化湖泊的金屬污染風險較高,然而,沉積物中鎘(Cd)的遷移機制尚不清楚。本研究利用薄膜擴散梯度(DGT)技術和高分辨率孔隙水采樣(HR-Peeper)技術,對太湖沉積物中Cd的遷移轉化進行了連續的月度監測。
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
太湖梅梁灣沉積物-水界面中溶解態和DGT有效態Cd的月分布
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
太湖梅梁灣DGT有效態S(-II)的季節變化
研究結果發現,在2月和3月沉積物中Cd具有高遷移率,這是由于升高的微生物活性導致Mn氧化物還原性溶解,Cd從沉積物中釋放,DGT-Cd和Mn在沉積物不同深度的分布模式相似。
氧化還原條件對Cd遷移的影響
在5月和6月,觀察到溶解態Cd濃度增加了兩個數量級(約28 μg L-1),上覆水中的溶解態Cd濃度比設定的連續濃度標準高出約110倍。同時,在模擬厭氧條件下,溶解態Cd與溶解態有機物(DOM)的變化具有一致性和相關性,這有力地說明了現場觀察到的Cd污染的突然爆發是由于沉積物中DOM與Cd的絡合所致。NICA-Donnan模型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,5、6月份孔隙水中超過71%的Cd以Cd-DOM復合物形式存在。
Cd(II)與DOM的結合性質
隨著Cd(II)濃度的變化,EEM吸收光譜的變化
利用熒光激發發射基質平行因子分析,在6月份的沉積物中鑒定出腐殖質-、色氨酸-和類酪氨酸三種DOM組分,其中Cd與類酪氨酸絡合的組分穩定。研究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和二維相關光譜進一步揭示了Cd與酚類O-H、烯烴C= C、醇類C-O、芳香類C-H和烯烴=CH基團的結合。
本研究將有效促進今后研究者對沉積物中Cd移動性的認識,并強調了富營養化湖泊中會出現突發Cd污染事件的風險。
上一篇 : 智感環境微電極分析系統-技術介紹